2014年1月25日 星期六

佛經內說的無

今天我們來講個嚴肅的話題,那就是佛經提到的「無」,在前面我們已經說過很多次,佛教的一個基本概念就是「無」,那所謂的「無」,在佛經中的定義又是什麼呢?讓我們今天專注在佛經,進行解釋

佛說第一義空經(《雜阿含‧335經》)
如是我聞: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。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我今當為汝等說法,初、中、後善,善義、善味,純一滿淨,梵行清白,所謂第一義空經。諦聽善思,當為汝說。云何為第一義空經?諸比丘!眼生時無有來處,滅時無有去處。如是眼不實而生,生已盡滅,有業報而無作者,此陰滅已,異陰相續,除俗數法。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亦如是說,除俗數法。俗數法者,謂此有故彼有,此起故彼起。如無明緣行,行緣識,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。又復此無故彼無,此滅故彼滅。無明滅故行滅,行滅故識滅,如是廣說,乃至純大苦聚滅。比丘!是名第一義空法經。」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

接下來就是我個人的對此段經文的見解,當然,我一定比不上專精於此道的各位高手,但就憑個人功力,希望得到一個更白話得解釋





如是我聞

這段對於阿含經研讀西應該再熟悉不過了,就是阿難對於佛陀如來的記載

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。

這邊說明時間地點,不知道精確的時間。佛陀在拘留搜調牛聚落,他在這同一個地方講了這篇經文,就是《大空法經》。
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

「爾時」即是在那個時候。是尊告訴眾比丘,這段很白話,就不解釋。這段跟前段可以說把時間地點和故事前後大概說個清楚。


「我今當為汝等說法。」

這段也很白話,就是佛陀為各位子弟們開示



「初、中、後善,善義、善味,純一滿淨,梵行清白,所謂第一義空經。諦聽善思,當為汝說。」

很多阿含經內用上「初、中、後善」。初善是指,佛陀在講解經文時候,大家感覺到很歡喜,然他們或許不明白其中含意。到了中善,就逐漸知曉,直到後善,就已經到達「學習一段時間,開始有所體悟了」

當我們讀這些經文時候,越加理解,也會越加感覺到其中的奧妙與哲學。但知識是無窮無盡的,我直到現在,仍然不能理解其中萬翻之一。

但我所能做的,就是把這些聽到的「善」,盡可能發揮到生活之中。逐漸達到所謂的「後善」


「諦聽善思」的「諦聽」即是請大家聽得清楚明白。這邊也至很白話




「云何為第一義空經?諸比丘!眼生時無有來處,滅時無有去處。」

第一句話很開場白,但從諸比丘之後,就開始、難以理解「眼生時無有來處、滅時無有去處」,這似乎很難理解。

但你就去想一個最簡單的想法,我們生前是什麼,死後又是什麼呢?六根都是「生時無有來處,滅時無有去處。如是眼不實而生,生已盡滅,有業報而無作者。」,無論五韻,各式各樣的事物,都是如此。

前面我們提到,佛經認為所有事物都是因為「因緣」而生。我們當時舉了例子,你能看到這篇文章,為什麼呢?這代表你有電腦、有網路,而這一切都是有因緣的,你可能在哪邊買到電腦,而電腦又是各種零件的構成,前人的智慧累積。

沒有這些累積,你可能就看不到這篇文章,我們不用舉例太遠,光是你能看到這篇文章,就代表一種緣分。

 當然這些緣分,都是來自虛無的。來時無物,滅時亦無物。




「如是眼不實而生,生已盡滅。」

既是一切都是虛無誕生,又一切走往虛無。來無影去無蹤。我們就知道一切東西,都是虛無而生。你看到,你聽到,你所感知的一切世界,都將會因為因緣而消失。


當然這所有因緣都實在太深了。我們難以想像,當你坐在這裡,你看到我這篇文章,你擁有電腦與網路,現在我請你靜下心來想想。這些電腦、網路。各種科技用品,背後究竟凝結多少人的心血,千百萬年來的智慧結晶,這一切,難道都不是從虛無之中,因為各種因緣巧合,而有所誕生嗎?

「有業報而無作者」

「作者」這兩個字,蠻有意思的,我是程式設計師,我就是整格程式的作者。在佛教世界裡,這些名稱有十六個,稱為十六知見。這一切無不因為「自我」所產生。當我以為我是作者時候,實際上已經陷入一種執著。

我們沒有一個實在的靈魂。許多東西,都是靠著前人的努力所創作出來。當我在寫一個程式時候,我以為我掌握到程式的所有精髓,實際上我不斷地在拾人牙慧,根本沒有所謂的作者。我們只是不斷在傳承而已。

這樣說起來,似乎佛教是消極的?那又錯了!我們所做的一切一切,就好像播種一樣,都在不斷種下各式各樣的種子。當我們試圖把整個世界變得美好時候,我們就種下好因緣,而這一切雖然前往虛無,但是我們所留下的,卻是無盡寶物



「此陰滅已,異陰相續,除俗數法。」

「此陰滅已」,是指現在我們的五陰,當這一切消滅時候,「異陰相續」,來世的陰便相續活。

我相信基督教徒、乃至非佛教徒,都很難接受「來世」的概念,但我在這邊提出一個正面的看法,如果沒有來世,大家都相信這輩子做什麼,就是什麼,那這樣的話,是否就會有不為了短暫的生命積極而為的心裡。

大家住一個「帶」字,那是我們現在的五蘊,一切一切。無論你是否相信輪迴轉世。當我們到了那個未知的一切,那五蘊都會相續下去.....我相信這對不相信輪迴轉世的人來說難以理解。

那請你想想,當你放棄開發一套好用的手機軟體時候,如果,如果真的有下輩子,你是否就少了一套好用的軟體可以使用呢?同樣可以套用在這種事物上。


「除俗數法」。世間除了俗數法之外,再無其他事。在這不斷地時間運轉中,沒有作者、受者,就只有千千萬萬事物不斷轉動

「俗數法者,謂為此有故彼有,此起故彼起。如無明緣行,行緣識,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。又復此無故彼無,此滅故彼。滅。無明滅故行滅,行滅故識滅,如是廣說,乃至純大苦聚滅。比丘!是名第一義空法經。」


在「此有故彼有,此起故彼起」之後,又出現「此無故彼無,此滅故彼滅」。這就是《雜阿含經》很常出現說的四句話。「俗數」即是世俗事。


我們平常生活繁忙,有太多事情要處理,然而時日不多,一切無常。我要怎麼要才能解救自己,然這些煩惱去除,改善這一切呢?

答案是,盡力而為吧!


在佛陀的教化之中,他只是說明十二緣起:「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,六入緣觸,觸緣受,受緣愛,愛緣取,取緣有,有緣生,生緣老死」。這說明人的一切。

佛陀在《阿含經》中反覆教我們兩件事:「世間因果」和「出世間因果」。世間因果就是苦、集。世間是苦,其實,你怎麼樣都無法消除?

要消除,除非修道了,聽到這裡又有人要退縮了,該不要我出家吧!不,我還是主張,應該是要把佛陀之說,引用在生活的一切實踐之中!

佛陀以世間、出世間的道理教弟子。佛陀說了三十七道品,分為五大類,教導大家如何依法修行。這些修行包羅萬象,事實上,你即使過著平常生活,大體上只要你願意發著正念的心,隨時反省自我,時時刻刻想著佛陀(自我的本質),你就在修道範圍內。

我們只要生為人,就會生老病死。「十二緣起」很不簡單,這有空我就在繼續深入補充,但最低限度,在理解十二緣起,我相信大家會有不同感受。他平實而接近生活中,洞見生命的一切運轉,成往敗空.....

我們現在僅能說一下它的名相,比如,「無明」這兩個字就好,他是是十二緣起一個起頭,但你是否我們學十二緣起其實每一環節都沒有離開過「無明」,十二個環節都有無明存在 

然而這個無明卻是最難的,我們永遠都活在自我中。我們不能把所有我們接觸到的喜怒哀樂都去除,但隨著修行。放下各種仇恨、用正面思考去思考萬物。我們就能漸到達那的境界

當天氣熱的時候,你不用去埋怨,天氣怎麼這麼這熱!天氣冷時候亦然,你在埋怨,其實問題都還是不會解決。當你忘掉那些感受帶給你的苦。當你瞭解夏天就是這麼炎熱、冬天就是這麼寒冷。你就會逐漸明白無明之道。

更延伸說到人際關係,當你覺得,這個人怎麼這樣時候,你就要想起無明,我認為,人與人相遇,就是因緣巧合,應當珍惜每個緣分,這也是無明之道。有就唯有做到如此,在最基本境界上,你才能遠離這一切埋怨與仇恨,讓自己活得更快樂!


後面的經文,大體就是在收這整個故事,這邊就暫時不多做說明了。





1 則留言:

Unknown 提到...

佛經之中的有無,實有,實無,很難簡單講透.大體上,人的生老病死都可以是實,也可以是虛.
的確,佛經裡面將人生視為一個虛無.但是其中的生老病死與一切人文.卻又是你我最真實的感受.